所在位置:首頁 > 文化

香山匠心

發布日期:2023-01-13信息來源:中國紀檢監察報字號:[ ]

蘇州自古以來多能工巧匠、工藝大師。明代學者宋應星在《天工開物》中有這樣的贊譽:“良工雖集京師,工巧則推蘇郡?!边@其中,香山匠人是杰出代表。

北京有香山,蘇州亦有。蘇州的香山位于太湖之濱,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,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。因香山而得名的建筑流派“香山幫”同樣歷史悠久,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,形成于漢晉,發展于唐宋,興盛于明清。

早期的香山匠人以木工、泥水工為主體,建筑工藝中的木雕活由木工、磚雕活由泥水匠兼做。明清以后,隨著建筑雕刻風格日益細膩繁瑣,業務需求量大增,香山匠人的分工也不斷細化,最終形成集木作、泥水作、磚雕、木雕、石雕、彩繪油漆等多種建筑工匠為一體的龐大群體。據考證,鼎盛時期,蘇州香山一帶的工匠達5000余人。

香山自古出木匠,史料上曾有“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”的記載。這些工匠的木雕工藝尤其精良,在蘇州民居建筑中的運用也非常廣泛。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,便是東山雕花樓。

東山雕花樓是香山幫建筑雕刻的代表作,從民國十一年開始建造,到民國十四年完工,參與建造的工匠達250余人,大多是香山一帶的能工巧匠。全樓的梁、桁、柱、檐通飾磚、石、木雕和鑄鐵花紋裝飾,雕刻精美、結構奇巧,被稱為“江南第一樓”。

雕花樓前廳里的梁、柱、窗、軒,都可見繁縟的雕飾,可謂滿堂木刻,其題材有《三國演義》《二十四孝》等。主廳,也就是通常說的鳳凰廳,因廳內總共雕了172只鳳凰,也就是86對,“八六”與“百樂”諧音,寓意百年快樂。后廳,即內廳、女廳,雕刻有戲劇等題材,多了一些生活氣息。

現如今,東山雕花樓已成為研究蘇州近現代民間雕刻藝術的難得實物。其實,香山匠人的名氣,早在明朝的時候就很有影響力了。這其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,便是蒯祥帶領香山匠人修建故宮。

蒯祥是明朝時期蘇州香山人,出生于當地一個木匠世家,祖父蒯思明和父親蒯福都是技藝精湛、遠近聞名的木匠師傅。其父蒯福在明朝初年曾主持金陵(南京)皇宮的木作工程,頗有聲望。受家庭的熏陶,蒯祥從小就有志于建筑工藝,年幼時即承襲祖業,隨父學藝,16歲時便能“主大營繕”,不僅木工技術純熟,還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和審美意識。

明永樂十五年(1417年),蒯祥隨父應征到北京參加紫禁城的皇宮建造,因其技藝超群、勤勞肯干,3年后即升為工部“營繕所丞”,統領眾工匠。此后的數十年,蒯祥潛心鉆研,練就了爐火純青的技藝。據記載,蒯祥精于建筑構造,“略用尺準度……造成以置原所,不差毫厘”。他擅長宮殿裝鑾,把具有江南特色的蘇式彩繪和陸慕御窯金磚運用到宮殿建造中去,自己“能雙手握筆畫龍,合之為一”。他還善于創新,發明了宮殿、廳堂建造中的“金剛腿”(俗稱“活門檻”)技術,讓門檻可以裝卸。不久便擢升為工部左侍郎,食從一品俸祿。

更難能可貴的是,雖是皇帝面前的大紅人,但蒯祥一直保持著謙恭儉樸的匠人本色,他的居所安頓在工匠聚居的弄堂里,出門沒有儀仗開道,也不騎馬坐轎,非正規場合總是一襲布衣,儼然還是當年那個“木工首”。

明成化十七年(1481年),蒯祥病逝于北京,后歸葬故里香山,終年83歲?!皥@林處處不忘胥水良師,宮闕巍巍共仰雷山鼻祖”。蒯祥墓園的牌坊上書寫的這副對聯,表達了后人對這位匠人的深切緬懷,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蘇州人堅守匠人之心、傳承工匠精神,努力創造出更多“尚精”“求精”的佳作。(黃坤)



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